连接器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连接器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机电高新生猛行军劳密产品创新突围我的钢铁-【资讯】

发布时间:2021-07-19 11:15:26 阅读: 来源:连接器厂家

机电高新生猛行军劳密产品创新突围_我的钢铁

2001年中国入世后所建立的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外贸管理新体制,以及所开创的空前开放的新局面,被视作中国外贸在新世纪“井喷”式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为标志的我国外贸产品结构的第三次大转变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入世前,人们一度担心弱势产业很难承受外来竞争压力的冲击,如农业、汽车、能源等。然而,实践证明,所谓的“弱势产业”并非不堪一击,而是在开放中形成了符合市场规律分工和专业化的竞争新格局。这种担心之所以变成了多余,按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外经所所长张燕生的解释,是多年的改革深化了开放,带来了进步,使中国在入世前就已形成了相当的开放度。比如,在进出口结构转换过程中,改革开放后,中国各级政府不断地放权让利、减少管制、提供激励、扩大开放、鼓励合作,持续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交换,在竞争中缩小了国内企业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入世后,一方面新一轮以先进制造业和服务外包为依托的国际产业加速向中国转移,使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了“中国制造”的“绝对班主”;另一方面,中国企业也“一夜间”暴露在了血雨腥风的国际竞争之中。如果说,此前外贸企业的改革和调整还主要依靠外部动力,入世后则更多体现了主观能动性。事实证明,调整越早、动作越快,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表演也就越从容。

正如江苏苏美达集团总裁余本礼的感言:“贸易环节的价值是非常有限的,新格局下,外贸企业必须重新思考我们的优势到底何在?”于是,越来越多像苏美达这样的外贸企业开始踏上了自我蜕变之旅,不断地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档次和附加值,探寻通过创新和打造品牌来实现突围。

机电高新一路冲高轻纺产品平稳波动入世除了加速中国经贸体制与国际的全面接轨,促进了中国贸易的极致发展外,其带来的另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推动了外资对中国的大举进军。

相关统计显示,2003~2004年,全球约10%的资本都流向了中国,目的是利用中国价廉的劳动力,获取利益最大化。这一时期,中国在计算机、信息、通讯、生物医药等产业的零部件和整体组装生产的FDI均出现较大增长。此轮国际产业转移,进一步带动了我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以数字为例,2005年我国出口额最大的几种机电类产品中,计算机产品的96.7%、笔记本电脑的99.9%、移动电话的94.6%、DVD播放机的95.6%、数码相机的95.3%、彩色电视机的94.3%是通过以外资为主导的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

外资的技术和产品的外溢效应,客观升级了中国的产品、产业和技术,并使中国国内形成了更为完善和成熟的相关产业配套。同时,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以及研发中心、配送物流中心、培训中心、销售中心的快速建立,使中国企业的学习过程迈入一个新的里程。

自2004年起,我国机电产品顺差就开始逐年激增。到了2007年,机电产品顺差占全部贸易顺差额的77%。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产品在内外因素共同鼓励之下,也开始引吭高歌。特别是2004年1月,全国科技兴贸工作会议的召开,使自1999年起的科技兴贸战略向纵深推进。2007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由战略实施前1998年的494.5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6348亿美元,增长11.8倍,年均增速高达34.5%,高出同期我国外贸增速10.9个百分点。

然而,伴随着机电高新产品出口的一路冲高,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却并未因入世而发生改观。《中国经济贸易年鉴》的数据显示,轻纺类产品出口额在入世当年的2001年为16.46亿美元、2002年16.26亿美元、2003年15.75亿美元、2004年16.96亿美元、2005年1..95亿美元、2006年18.04亿美元,到2007年则大幅缩水到4.6亿美元(据商务部统计)。

即便是2005年全球纺织品实现一体化的刺激效应,也被随之而来的国际贸易保护迅速吞噬。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向来利润羞涩、价格难堪且依靠数量取胜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入世后的蜂拥出口直接引发了"中国威胁论"的产生。一时间,各种贸易保护手段和壁垒措施密集向我国这一优势产品发难,成为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最大的"拦路虎"。

双重压力逼仄调整品牌创新企业突围不曾想见,中国外贸在入世后的疾驰,给自己、也给世界出了一道难题。一方面是"中国制造"的高歌猛进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竞争的格局,并将全球竞争推向极致,引来了从发达到发展中国家不间断的贸易保护措施;另一方面,资源与环境的困境也使得中国制造的代价越来越昂贵。加速实现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向技术与品牌优势的转化,似乎成为了必然选择。

余本礼带领的江苏苏美达集团(前身江苏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隶属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在历史上一直是"吃皇粮"的。而其核心业务,包括船舶、电动工具、动力机械、太阳能光伏组件等,恰恰又属占尽了政策优势的机电高新类。即便是这样一个应该充满优越感的企业,也在入世后第一时间给自己敲响了警钟。

面对更激烈的全球竞争,苏美达没有安于在贸易环节链上的稳定增值,而是于入世当年就确定了"以贸易为主导,贸工技结合,国际化、多元化的产业集团"的战略。近年来,公司在坚持主营业务,拓展市场的同时,重点向产业链上游的技术研发、核心产品制造、质量保证环节延伸,并积极创造条件向产业链下游的品牌、渠道延伸,转变经营模式构建新的核心竞争能力体系。事实证明,苏美达这一战略转型经受住了风浪的考验。

在近两年贸易环境吃紧的背景下,为了转变贸易发展方式、优化产品产业结构,并缓解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国家选择了通过宏观调控自主减压:分别于2006年9月和2007年7月两次调整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同时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目录;以及加强环保、节能、社会责任等措施,抑制"两高一资"产品和易引发贸易摩擦产品出口,实现有保有压。政策的不利,加之汇率升值、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特别是2007年下半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等综合影响下,出口企业破产的、倒闭的、死撑的不胜枚举。

然而,困境中,苏美达集团却仍提交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据余本礼透露,2007年集团主营业务收入120亿元人民币,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进出口总额达19.2亿美元,其中出口11.3亿美元,进口7.9亿美元,进出口总体平衡。2008年上半年,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达7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0%。余本礼并不讳言:"正是公司的上述战略,帮助苏美达形成了区别于同类竞争企业的比较优势和差异化竞争。"

苏美达虽是特例,也代表了一批转型成功的优秀企业。在因入世而逐渐被放大的国内外双重压力之下,中国企业、特别是那些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营业务的企业,纷纷主动或被动地踏上了结构调整、提高创新能力、打造自主品牌的生存突围之路。企业的这种自行蜕变,也将继续推动中国外贸结构和产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外经所所长张燕生在总结30年中国外贸发展经验时对本报记者说,中国把握住了全球化创造的工序分工机遇,并较好地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中国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体现在中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机电产品以及IT等高技术制造业中的劳动密集型区段,如零部件生产和组装区段上。正是按照比较优势不断进行调整,为世界市场提供低成本要素,使出口成为这些年拉动中国经济高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国际商报)

昆山尖锐湿疣多少钱能治好

贵阳看鼻炎哪里好

上海有哪些治疗疤痕的专业医